大二課程資訊

二年A班

文字學

課程概述:

  文字是紀錄語言之符號,也是前人所以垂後,後人所以識古之工具。本課程主要在藉中國文字之起源、構造與演變之探討,說明其特色,俾能由文字形、音義之正確認識,充分瞭解先聖先賢之經驗學問,進而作確實有效之運用。課程內容以漢朝許慎撰、清朝段玉裁注《說文解字》為主要依據,兼及其他文字學專著,闡釋六書,辨明四體二用,解釋字例,並說明中國文字之演進。

授課內容:

  本課程以介紹漢字之相關內容,如文字的發展、源流、特色及構字方法為主,並以漢朝許慎撰、清朝段玉裁注《說文解字》中所收錄之字例為依據,加以釋例,以求對文字相關進行了解、探析。

專書選讀史記

課程概述:

  《史記》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是史傳文學的重要代表作。集史學家、文學家與思想家於一身的司馬遷,以其殫精極慮、瀝血叩心之思完成《史記》。《史記》五體結構完整繁浩,思想博大精深,內容包羅萬象,人物傳記生動感人,體現了中國古代歷史、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軍事、思想、道德、人才等諸多層面的專題,是司馬遷「究天人之際、通古今之變、成一家之言」的偉大創作成果。《史記》的寫作技巧精妙高超,除了開後代以記載人物為主的傳記文學先河,對後世史傳文學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。本課程以《史記》史傳文學的特色為主體,選讀《史記》的重要篇章,透過閱讀、討論、分析與評論,具體介紹與闡述《史記》的相關議題。

授課內容:

  《史記》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是史傳文學的重要代表作。《史記》五體結構完整繁浩,思想博大精深,內容包羅萬象,人物傳記生動感人,體現了中國古代歷史、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軍事、思想、道德、人才等諸多層面的專題,是司馬遷「究天人之際、通古今之變、成一家之言」的偉大創作成果。其寫作技巧精妙高超,開後代以記載人物為主的傳記文學先河,對後世史傳文學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。本課程以《史記》史傳文學的特色為主體,選讀《史記》的重要篇章,透過閱讀、討論、分析與評論,具體介紹與闡述《史記》的相關議題。

中國文學史

課程概述:

  本課程旨在對中國文學發展史之各構成單元(通常是朝代及由社會、作者、作品、讀者所組成的文學活動)做個別論述及通貫說明,以使學者更能瞭解文學的性質及其對個人與社會的作用。

  文學史可分為事實、理解、敘述三個層次,其中理解與事實,以及敘述與理解,各自形成一種相對的既吻合又斷裂的狀態。本課程於此等既矛盾又衝突的狀態將反覆強調,希望能建立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,并為進入學術研究工作預做準備。

授課內容:

  本課程旨在對中國文學發展史之各構成單元(通常是由社會、作者、作品、讀者所組成的文學活動)做個別論述及通貫說明,以使同學更能瞭解文學的性質(如媒介、形式與內容之關係)、各單元的概況(如變文、諸宮調、雜劇究為何物)及單元與單元間的流變(如變文如何演變為諸宮調、雜劇),並且從中瞭解文學對個人(內界)與社會(外界)的作用。

  文學史可分為事實、理解、敘述三個層次,其中理解之於事實,以及敘述之於理解,各自形成一種相對的既見吻合又有斷裂的狀態。本課程於此等既矛盾又衝突的狀態將反覆強調,希望能建立學生發現問題、獨立思考的能力,并為進入學術研究工作和畢業後投入社會生活預做準備。

歷代文選及習作

課程概述:

  《歷代文選及習作》為中文系文學組同學的必修課程,其目標在提昇同學們閱讀及鑑賞古文的能力,並訓練文言文的寫作技巧。課程內容包括中國散文史概述、文體論概述、虛詞介紹,課文選讀依類型分為五大類:敘述文、描寫文、議論文、說明文、複合文等,依次選讀歷代以來優秀散文,並對作品加以閱讀、分析、鑑賞,每學期並有文言文習作二至三篇,圈點練習三至四篇。

授課內容:

  《歷代文選及習作》為中文系文學組同學的必修課程,其目標在提昇同學們閱讀及鑑賞古文的能力,並訓練文言文的寫作技巧。課程內容包括中國散文史概述、文體論概述、虛詞介紹,課文選讀依類型分為五大類:敘述文、描寫文、議論文、說明文、複合文等,依次選讀歷代以來優秀散文,並對作品加以閱讀、分析、鑑賞,每學期並有文言文習作二至三篇,圈點練習及虛詞練習。

華語口語與表達

課程概述:

  本課程擬介紹華語之語音、詞彙與語法,學習漢語拼音。透過發音教學與韻律教學,學習華語正音與多元口語表達之策略與技巧,提升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,並進行華語會話課程活動設計,藉由教師之經驗分享與互動引導,暨多媒體會話教學、會話課程活動之規劃與設計等,引導討論華語會話教學之相關議題,並針對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,培訓華語口語與表達技巧,以達理論與實務兼具之教學成效。

授課內容:

  本課程擬介紹華語之語音、詞彙與語法,學習漢語拼音。透過發音教學與韻律教學,學習華語正音與多元口語表達之策略與技巧,提升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,並進行華語會話課程活動設計。藉由教師之經驗分享與互動引導,暨多媒體會話教學、華語會話課程活動之規劃與設計等,引導討論華語口語與表達之相關議題,並針對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,培訓華語口語與表達技巧,以達理論與實務兼具之教學成效。

民間文學

課程概述:

本課程旨在闡明民間文學基礎知識,培養獨立採風編撰能力。

本學期課程重點有三:

1.繼續介紹民間文學基礎概念:文類以神話、傳說、民間故事為主,理論以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為主。

2.簡介民間文學研究的幾個重要流派,說明其在學術史及民間文學研究中之意義。

3.將民間文學實地考察所得影音檔案資料整理為文字稿:實務說明直至編輯出版為止。

授課內容:

本課程之進行,以民間文學基礎知識之認知為目標,主要呈現在兩大方向:

1、民間文學概說:包含民間文學的定義、類別分說與聽、說欣賞等,務使學習者能獨立認知與判定何為民間文學。

2、民間文學原始資料之採集與整理:首為採集活動的整體規劃,行前安排、預設討論、經驗學習等,進而撰寫企劃書並實際操作。其次,據採集所得,敘錄與整理,並能依概說所學知能扼要區分類別。

專書選讀詩經

課程概述:

 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也是中國詩歌的源頭。包含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到三千年間的民間歌謠、士大夫作品及祭神頌辭,蘊藏豐富的語言學、社會史資料。歷代注疏解經研究者不計其數,儼然已成一門詩經學。本課程注重詩經文本研讀暨篇旨的探討,並以文學、經學兩種角度論及歷代詩經學的發展及其背景,俾能充分了解詩經的價值。上學期通論本課程相關問題暨國風選讀,下學期選讀國風、雅、頌。

授課內容:

 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也是中國文學、詩學、經學的經典作品,包含西元前兩千五百年到西元前三千年左右,即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民間歌謠(風)、士大夫作品(雅)及祭神的頌辭(頌),蘊含豐富的語言學與政治、社會史料。三百篇是上古生民詩歌樂舞合而為一的藝術成果,主要題材有史詩、政治詩、愛情詩、工作詩、戰爭詩,也有少量的哲理詩與悼亡詩。歷代詩人、學者無一不受詩歌的啟發與影響。孔子以為詩可以興、觀、群、怨,又可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,多識鳥獸草木之名。所謂「不學詩無以言」,正是春秋時期列國公卿賦詩言志,斷章取義,余取所求,使之四方專對,經世致用,觸類旁通的實際描述。李白有「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誰陳?」「大雅思文王,頌聲久崩淪。安得郢中質,一揮成風斤。」的慨嘆;杜甫亦詩云:「未及前賢更勿疑,遞相祖述復先誰?別裁偽體親風雅,轉益多師是汝師。」而白居易也強調風雅對政治、社會人情的倫理功用,都見詩經對詩人創作及風格、修養、器識的影響。至於漢至當代注疏解經研究者不計其數,漢人毛詩序以倫理教化觀點論述詩義;唐代則以毛傳、鄭箋、孔疏為科舉標準;宋人疑古,大抵攻擊詩序,另成新說;元明兩朝採用朱子集傳為國定教本;清學者不拘門戶,形成漢四家詩、宋疑古、清訓詁特色的詩經學。因此本課程旨在透過今日僅存古文經毛詩文本的研讀暨篇旨的探討,採文學、經學兩種角度解析,並論及歷代詩經學的發展、特色,使學生能充分了解詩經的義涵與價值,並吸收滋養成創作能量,藉以擔負經典文化當代化的傳承工作。

詩選及習作

課程概述:

  我國為詩歌王國,歷代詩人,多達數萬,名章麗曲,充乎棟宇,足以睥睨全球,未有其匹。在此偌多的作品中,惟有汰沙揀金,精挑細選,將傳世名篇,自漢至清之樂府古詩及今體分山水,田園,邊塞,詠史,詠物,詠懷,贈答,台閣等八類分別作有系統的分析評鑑,使學者於從容涵泳之中。收淨化性靈之效。

授課內容:

  我國為詩歌王國,歷代詩人,多達數萬,名章麗曲,充乎棟宇,足以睥睨全球,未有其匹。在此偌多的作品中,惟有汰沙揀金,精挑細選,將傳世名篇,自漢至清之樂府古詩及今體分山水,田園,邊塞,詠史,詠物,詠懷,贈答,台閣等八類分別作有系統的分析評鑑,使學者於從容涵泳之中。收淨化性靈之效。

二年B班

歷代文選及習作

課程概述:

  《歷代文選及習作》為中文系文學組同學的必修課程,其目標在提昇同學們閱讀及鑑賞古文的能力,並訓練文言文的寫作技巧。課程內容包括中國散文史概述、文體論概述、虛詞介紹,課文選讀依類型分為五大類:敘述文、描寫文、議論文、說明文、複合文等,依次選讀歷代以來優秀散文,並對作品加以閱讀、分析、鑑賞,每學期並有文言文習作二至三篇,圈點練習三至四篇。

授課內容:

  《歷代文選及習作》為中文系文學組同學的必修課程,其目標在提昇同學們閱讀及鑑賞古文的能力,並訓練文言文的寫作技巧。課程內容包括中國散文史概述、文體論概述、虛詞介紹,課文選讀依類型分為五大類:敘述文、描寫文、議論文、說明文、複合文等,依次選讀歷代以來優秀散文,並對作品加以閱讀、分析、鑑賞,每學期並有文言文習作二至三篇,圈點練習及虛詞練習。

中國文學史

課程概述:

  本課程旨在對中國文學發展史之各構成單元(通常是朝代及由社會、作者、作品、讀者所組成的文學活動)做個別論述及通貫說明,以使學者更能瞭解文學的性質及其對個人與社會的作用。

  文學史可分為事實、理解、敘述三個層次,其中理解與事實,以及敘述與理解,各自形成一種相對的既吻合又斷裂的狀態。本課程於此等既矛盾又衝突的狀態將反覆強調,希望能建立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,并為進入學術研究工作預做準備。

授課內容:

  本課程旨在對中國文學發展史之各構成單元(通常是由社會、作者、作品、讀者所組成的文學活動)做個別論述及通貫說明,以使同學更能瞭解文學的性質(如媒介、形式與內容之關係)、各單元的概況(如變文、諸宮調、雜劇究為何物)及單元與單元間的流變(如變文如何演變為諸宮調、雜劇),並且從中瞭解文學對個人(內界)與社會(外界)的作用。

  文學史可分為事實、理解、敘述三個層次,其中理解之於事實,以及敘述之於理解,各自形成一種相對的既見吻合又有斷裂的狀態。本課程於此等既矛盾又衝突的狀態將反覆強調,希望能建立學生發現問題、獨立思考的能力,并為進入學術研究工作和畢業後投入社會生活預做準備。

應用辭賦學

課程概述:

  本課程擬藉由辭賦解讀,了解辭賦學之定義、緣起及辭賦學之特質、體制與應用等,上學期擬選讀都邑賦、宮殿賦、遊藝賦、飲食賦等賦篇,剖析辭賦學於現今社會之傳承與實用價值,明白今日生活依舊煥發出古典辭賦之光彩,體悟辭賦之修辭藝術表現及其深厚之文化底蘊,了解古典辭賦源遠流長之巨大生命力,並具現代廣告之經濟效益與生活應用之實際功能。

授課內容:

  本課程主要介紹唐宋暨元明清之辭賦特色,並論述中國歷代賦論之發展流變,說明辭賦美學思想之現代闡釋與應用,介紹醜女賦、網絡影視中的辭賦文學、旅遊辭賦,山水辭賦與旅遊文化產業之發展,剖析辭賦學於現今社會之傳承意義與實用價值,明白今日生活依舊煥發出古典辭賦之光彩,體悟辭賦之修辭藝術表現及其深厚之文化底蘊,了解古典辭賦源遠流長之巨大生命力,並具現代廣告之經濟效益與生活應用之實際功能。

本課程主要強調辭賦學具三項生活應用價值:

應用價值一 : 為網絡影視增添古文學色彩

應用價值二 : 具文學廣告之特殊功能

應用價值三 : 具口誦之語言藝術魅力

文字學

課程概述:

  文字是紀錄語言之符號,也是前人所以垂後,後人所以識古之工具。本課程主要在藉中國文字之起源、構造與演變之探討,說明其特色,俾能由文字形、音義之正確認識,充分瞭解先聖先賢之經驗學問,進而作確實有效之運用。課程內容以漢朝許慎撰、清朝段玉裁注《說文解字》為主要依據,兼及其他文字學專著,闡釋六書,辨明四體二用,解釋字例,並說明中國文字之演進。

授課內容:

本課程主要介紹《說文解字》及重要參考書、漢字的起源及演變、六書理論、字形筆畫色彩分析法、敬字亭及其敬字惜紙文化。

一、《說文解字》及重要參考書介紹。

二、漢字的起源及演變介紹(陶文、甲骨文、金文、戰國文字、小篆、隸書、楷書等介紹)。

三、六書理論介紹(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)。

四、「字形筆畫色彩分析法」介紹。

五、敬字亭及其敬字惜紙文化介紹。

詩選及習作

課程概述:

  我國為詩歌王國,歷代詩人,多達數萬,名章麗曲,充乎棟宇,足以睥睨全球,未有其匹。在此偌多的作品中,惟有汰沙揀金,精挑細選,將傳世名篇,自漢至清之樂府古詩及今體分山水,田園,邊塞,詠史,詠物,詠懷,贈答,台閣等八類分別作有系統的分析評鑑,使學者於從容涵泳之中。收淨化性靈之效。

授課內容:

  本課程主要選讀唐詩,說明唐詩之發展與格律,再依次論述初、盛、中、晚唐等重要詩人及詩作,並擴及宋、元、明、清等重要詩作,逐一解析詩作風格與藝術成就,兼以唐代近體詩七絕和七律作為習作內容,具體展現習作成果。

明清散文選讀

課程概述:

  課程啟發學生研讀明清散文名著,涉獵散文所含及的知識、智慧與技巧,從容涵泳於明清文人思想與情趣中。加強學生閱讀.賞析之外更能增進應用 的基本能力;能在情感陶冶、廣博學識、藝術技巧三方面均衡發展。 (1)概述明清兩代文化與文學(2)明清散文導讀—類別說明 (3)概論各流派之源起及其文章特性、 (4)名家、名著範文選讀與修辭賞析(5)晚明小品文 (7)清代特色散文(如:康梁新民叢報體) (7)明清專題散文研究(如: 明短篇笑話集、清文人的女性主義、清人小說理論等)(8)明清散文批評(例如:翻案式的批判)

授課內容:

(1)概述明清兩代文化與文學

(2)明清散文導讀—類別說明

(3)概論各流派之源起及其文章特性

(4)名家、名著範文選讀與修辭賞析

(5)晚明小品文

(6)清代特色散文(如:康梁新民叢報體)

(7)明清專題散文研究(如:明短篇笑話集、清文人的女性主義、清人小說理論等)

(8)明清散文批評(例如:翻案式的批判)

韓非子與故事創作

課程概述:

  韓非子的論述方法都思想理論加上故事,即現今所說的「以小故事講大道理」的方法來說服國君。其〈五蠹〉、〈十過〉的十種過失、〈說難〉、〈內儲說上〉「七術」的七種理論、〈內儲說下〉「六微」的六種理論、〈外儲說左上〉〈外儲說左下〉的十二種方術理論、〈外儲說右上〉〈外儲說右下〉的八種方術理論,都是在各種理論之下,加上許多的歷史傳說、民間流傳的故事來相印證。〈說林上〉〈說林下〉則都是故事集。

所以本課程主要內容:

一、針對韓非子思想理論的探討與故事的聯合運用,讓同學了解寓言故事的創作精神與特點。

二、故事創作理論的介紹,包括:寓言的定義、寓言的文體特色、寓言的類型、寓言的創作、寓言技法舉隅、佛經寓言介紹、古希臘「伊索寓言」介紹。

三、讓同學改寫韓非子寓言故事及創作新的寓言故事。

四、讓同學分組交換批閱作品、互相討論、推薦優秀作品。

授課內容:

1.■課堂講授

2.■課堂討論

3.■《韓非子》故事改寫:金筆獎(以期中報告代替期中考):故事改寫、故事創作、交換批閱作品、分組討論、推薦優秀作品。(詳見「報告」、「要分組討論」處)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